一、指导思想 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为国育才,科技强国”为指导思想,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学校未来应成为世界新学术、新科技、新人才策源地的站位,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具备专业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研攻坚精神,具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跨领域分析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软件人才。 二、培养目标1. 人才的基本定位: 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胜任有原创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以及教学或技术管理工作。 2.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理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 (2)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 (3)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4)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5)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 (6)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3. 人才的培养特色: 围绕“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形成研究生国际协同培养模式。通过学科设置汇聚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国际协同创新与实践平台。以逻辑思维与工具实践为抓手,以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级核心软件的研发与验证分析能力,和面向不同行业对软件开发环境具有跨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跨领域可信软件高端复合型科研人才。 三、二级学科(专业)1. 软件科学与技术 2. 嵌入式软件与智能系统 3. 密码与网络安全 四、毕业与学位要求1.学科知识: 1.1 掌握软件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1.2 熟悉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前沿工作和文献,了解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 2.学术鉴别能力: 2.1 以批判的眼光评价获得的文献,从中提取有用和正确的信息,在本研究领域发现、提出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2.2 及时掌握软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判断知识或问题的时效性。 3.科研能力: 3.1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3.2 熟悉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结果,熟练推导复现相应的研究方法; 3.3 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能够担任软件工程学科科研带头人的角色; 3.4 具备解决理论和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4.1 具有创新性思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有能力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4.2 具备原有知识的创新性运用能力,用新知识解决已有的科学问题并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的能力,或运用原创性的科学思维或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5.交流合作能力: 5.1 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较好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6.外语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五、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1.学习年限 (1)普通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3)本科直博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2.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 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六、学分要求1. 普通博士研究生修读总学分:16。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5学分,学位基础课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4学分(“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必须修读),学位专业课(选修)2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2. 硕博连读研究生修读总学分:26。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6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2学分,学位基础课6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6学分(“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必须修读),学位专业课(选修)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3. 本科直博研究生修读总学分:25;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5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2学分,学位基础课6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6学分(“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必须修读),学位专业课(选修)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4. 补修课程要求:跨学科入学的研究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或本科专业的有关课程,所得学分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5. 港澳台博士生可免修学位公共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 6. 国际留学博士生可免修学位公共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一外国语》,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或《中国文明导论》和汉语课程等有关课程。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 七、创新成果考核1.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应达到以下要求之一,经审核后方可申请学位。 (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学生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理工科一级学科顶级期刊或中国计算机学会A 类(英文)期刊或A 类(英文)会议发表(或在线发表)1 篇学术论文; (2)本人为第一作者、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 收录期刊(不含增刊、副刊)或中国计算机学会B 类(英文)期刊/会议上发表(或在线发表)2 篇学术论文。 2.港澳台博士生和国际留学博士生科研成果要求同上。 3. 以上所有论文及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 八、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的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用至少2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评阅、盲审、答辩,以及学位申请、学位评议与授予,按软件工程学位分委会及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九、必修课程教材1、网络安全数学基础: 教材:陈恭亮编著,《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数论讲义》(第二版),柯召、孙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离散数学》,董晓蕾、曹珍富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近世代数引论》(第二版),冯克勤、章璞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计算机体系结构: 教材:《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英文版·第6 版) [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Fifth Edition]》,作者 Hennessy John,David Patterson。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631101, 2019年 3、软件理论基础: 教材:《软件形式化理论基础》(讲义) 陈仪香 ,张敏,卜天明和吴恒洋。2020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陆汝钤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计算理论导论》迈克尔.西普塞 著。段磊、唐常杰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2019.11重印) 4、算法设计与分析: 教材:Jon M. Kleinberg, éva Tardos: Algorithm Design. Addison-Wesley 2006, ISBN 978-0-321-37291-8, pp. 1-838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3. ed.). MIT Press 2009, ISBN 978-0-262-03384-8, pp. 1-1292.Sanjoy Dasgupta, 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Umesh V. Vazirani: Algorithms. McGraw-Hill 2008, ISBN 978-0-07-352340-8, pp. 1-320.M. R. Garey, D. S. Johnson: Com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 W. H. Freeman Press 1979, ISBN 9780716710455, pp. 1-338.Jon Bentley: Programming Pearls.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Press 1999, ISBN 9780201657883, pp. 1-256.算法导论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Thomas H. Cormem Charles E. Lesiserson著, 殷建平、徐云等译 5、科技论文写作(必选): 教材:《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八版,作者:Robert A. Day。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数学之英文写作》,作者:汤涛,丁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6、专业英语: 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第四版),刘艺,王春生等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智能系统分析与验证: 教材:《Principles of Model Checking》, by Christel Baier and Joost-Pieter Katoen, MIT Press. 《Handbook of Model Checking》, by Edmund M. Clarke, Thomas A. Henzinger, Helmut Veith and Roderick Bloem, Springer. 《Model Checking (Second Edition)》, by Edmund M. Clarke, Jr., Orna Grumberg, Daniel Kroening, Doron Peled and Helmut Veith, MIT Press. 《Handbook of Satisfiability》, by A. Biere, M. Heule, H. Van Maaren, T. Walsh, ISO Press. 8、嵌入式操作系统: 教材:《嵌入式操作系统》(版次1),廖勇,杨霞编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7年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I》,(美)拉伯罗斯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航天高可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原理与技术》,程胜、蔡铭著,中国宇航出版社《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美)Jean J.Labrosse,邵贝贝著,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多线程计算:基于ThreadX和ARM》,(美)拉姆耶(Lamie,E.L.),张炯著,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嵌入式操作系统风云录:历史演进与物联网未来》,何小庆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9、软件架构设计: 教材: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 (3rd Edition),Len Bass, Paul Clements, Rick Kazma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12.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李智慧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设计原本(The design of design),Frederic Brooks, 高博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0、有限域与编码: 教材:《代数与通信》(第一版),冯克勤,刘凤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编码理论基础》(第一版),陈鲁生,沈世镒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进程代数: 教材:C.A.R. Hoare. 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 Prentice Hall, 1985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1] A. W. Rosco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currency. Prentice Hall, 1997[2] A. W. Roscoe. Understanding Concurrent Systems (Texts in 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 2010 12、密码学: 教材:《密码学原理与实践》(第3版),作者: (加)斯廷森|译者:冯登国, 电子工出版社,2016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Introduction to modern cryptography》,作者: Katz J, Lindell Y., Chapman and Hall/CRC, 2014.《严肃的密码学:实用现代加密术》,作者:(瑞士)让-菲力浦·奥马松)|译者:陈华瑾、巩道福、俞少华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密码学中的可证明安全性》,作者:杨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3、软硬件协同设计: 教材: 《软硬件协同设计》陈仪香、陈彦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人工智能基础》(第一版),科学出版社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实战指南》(第一版),陆佳华,江舟,马岷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第一版),Jorgen Staunstrup, Wayne Wolf编著,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年 14、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 教材:《凸优化》,Stephen Boyd) Lieven Vandenberghe编著,王书宁、黄晓霖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运筹学》(第四版),运筹学教材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 15、人工智能基础: 教材:自编讲义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3nd Edition),Stuart Russell and Peter Norvig,Prentice Hall,2012.《人工智能概论》通识课版,廉师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机器学习》周志华.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Deep learning》,Ian Goodfellow, Yoshua Bengio and Aaron Courville,2016 16、密码设计与分析: 教材:《分组密码的攻击方法与实例分析》,李超,孙兵,李瑞林编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分组密码的设计与分析》(第2版),吴文玲,冯登国,张文涛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科学计算导论: 教材:自编教材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第三种科学方法:计算机时代的科学计算.石钟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院士科普书系,2000年科学计算导论(第 2 版)(英文影印版).M.T. Heath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2001年数值计算引论.白峰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8、代数形式化方法: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All About Maude - A High-Performance Logical Framework (How to Specify, Program and Verify Systems in Rewriting Logic) Authors: Manuel Clavel, Francisco Durán, Steven Eker, Patrick Lincoln, Narciso Martí-Oliet, José Meseguer, Carolyn Talcott ISBN: 978-3-540-71940-3 (Print) 978-3-540-71999-1 (Online)Handbook of Model Checking. Edmund M. Clarke, Thomas A. Henzinger, Helmut Veith, Roderick Bloem. ISBN-13: 978-3319105741. ISBN-10: 3319105744 19、程序验证方法: 教材:Krzysztof Apt, Frank S. de Boer, Ernst-Rüdiger Olderog. Verification of Sequential and Concurrent Programs (Texts in Computer science), 3rd Edition, Springer, 2010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1] David Gries. The Science of Programming. Texts and Monographs in 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 1981[2] Willem-Paul de Roever, Frank de Boer, Ulrich Hannemann, Jozef Hooman, Yassine Lakhnech, Mannes Poel, and Job Zwiers. Concurrency Verification: Introduction to Compositional and Noncompositional Metho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网络安全协议: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Douglas Jacobson著, 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防、协议与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皮特·瓦厄(Peter Waher)物联网实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尼尔斯·弗格森(Niels Ferguson) 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 密码工程: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21、机器学习: 教材:《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孙仕亮、赵静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22、软件分析与验证前沿: 教材:Static Program Analysis, Anders Møller and Michael I. Schwartzbach, 2020Principles of Program Analysis. Nielson, Flemming, Nielson, Hanne R., Hankin, Chris. 1999.Handbook of Model Checking. Edmund M. ClarkeThomas A. HenzingerHelmut VeithRoderick Bloem. 2018 23、可信软件开发方法: 教材:Jean-Raymond Abrial. Modeling in Event-B: System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John Derrick, Eerke A. Boiten. Refinement in Z and Object-Z (2nd ed.). Springer. 2014. 24、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教材: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1st Edition, Martin Kleppmann, O'Reilly Media, Inc. 2017.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 Cloud Computing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st Edition, Ian Foster and Dennis B. Gannon, The MIT Press, 2017. 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 4th Edition, Tom White, O’Reilly, 2015. Spark: The Definitive Guide, 1st Edition, Bill Chambers, Matei Zaharia, O’Reilly, 2018. Kafka: The Definitive Guide, 1st Edition, Neha Narkhede, Gwen Shapira and Todd Palino, O’Reilly, 2017. 25、模型驱动软件开发: 教材:Géron, Aurélien. Hands-On Machine Learning with Scikit-Learn, Keras, and TensorFlow, 2nd Edition ,2019. Flasiński, Mariusz.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pringer ,2016. Marco Brambilla, Jordi Cabot,Model-driven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26、系统软件安全技术: 教材:孙玉霞、翁健、李哲涛、许颖媚、罗亮,软件安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代表性教学参考书:Conference: Security and Privacy;Conference: Computer Aided Verification;Conference: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Gary McGraw, Software Security: Build Security I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6. 十、基本文献阅读书目[1] Christel Baier and Joost-Pieter Katoen. Principles of Model Checking. The MIT Press. 2008. [2] S. Shalev-Shwartz and S. Ben-David. Understanding Machine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Algorith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刘鹏. 云计算(第三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4] Edmund M. Clarke, Thomas A. Henzinger, Helmut Veith, Roderick Bloem. Handbook of Model Checking, Springer. [5]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Third Edition, MIT Press, 2009 [6] R.柯郎, H.罗宾著, 左平, 张饴慈译. What is Mathematics: 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Second Edition,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7] Geoff Hulten.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A Guide to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ing. 2018. [8] Michael Sipser.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Second Edition. [9] Kevin P. Murphy. Machine Learning: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 The MIT Press, 2012. [10] Marc Peter Deisenroth,A. Aldo Faisal,Cheng Soon Ong. MATHEMATICS FOR MACHINE LEAR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11] M. A. Nielsen, I. L. Chuang,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Joachim von zur Gathen, Jurgen Gerhard. Modern Computer Algebra,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3] 吴文俊. 数学机械化.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杨路, 夏壁灿. 不等式机器证明与自动发现. 科学出版社. 2008. [15] Nicholas J. Higham.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Algorithms. SIAM. 2002. [16] 付晓东, 邹平. QoS感知的Web服务选择. 科学出版社, 2014. [17] 陆汝钤. 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8] 约翰 J.克雷格(John Craig) 著,贠超 译,机器人学导论(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9] 约翰·L.亨尼斯(John L.Hennessy) 著 ,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英文版·原书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0] 兰德尔 E.布莱恩特(Randal E.·Bryant) 著,龚奕利,贺莲 译,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1] Richard,Szeliski,艾海舟 著,艾海舟,兴军亮 等 译,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2] Donald Hearn(D·赫恩) 等,M.Pauline Baker(M.P.巴克),Warren,R.Carithers(W.R.卡里瑟斯) 著,蔡士杰,杨若瑜 译,计算机图形学(第4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3] 穆罕默德 S. 奥巴达特(Mohammad Obaidat) [印度] 苏迪普 著,吴帆 译,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4] 史蒂芬·卢奇(Stephen Lucci),丹尼·科佩克(Danny Kopec) 著 ,人工智能(第2版) ,人民邮件出版社,2018 [25] 曹珍富. Rivest-Shamir-Adlen体制:公钥密码学: public cryptography.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 [26] 冯登国.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清华大学出版,2018. [27] William Stallings.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七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28] 林晓东. 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9] 方滨兴. 人工智能安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30] William, Stallings, Lawrie, Brown.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31] 杨义先, 钮心忻. 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32] Pascal Ackerman.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33] Brian Russell, Drew Van Duren. 物联网安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34] Jonathan Katz, Yehuda Lindel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ryptography (Second Edition), Chapman and Hall/CRC, 2015. 课程设置最少修读总学分:0 已制定直博最少修读总学分:25 已制定普博最少修读总学分:16 已制定硕博连读最少修读总学分:26 课程类别 | 最少修读学分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面向二级学科 | 备注 | 学位公共课(必修) | 直博:5; 普博:5; 硕博连读:6 | 无 |
| 学位基础课(必修) | 直博:6; 普博:3; 硕博连读:6 |
|
|
|
|
|
| SWEN6011102026 | 算法设计与分析(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11102027 | 网络安全数学基础(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11102025 | 软件理论基础(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oftware)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11102003 | 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 | 3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学位专业课(必修) | 直博:6; 普博:4; 硕博连读:6 |
|
|
|
|
|
| SWEN6021102004 | 科技论文写作(必选)(Technical Writing) | 1 | 第二学年秋季学期 |
| 必选 | SWEN6011102010 | 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0 | 软件架构设计(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1 | 有限域与编码(Finite Field and Coding Theory)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3 | 密码学(Cryptography)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0 | 代数形式化方法(Algebraic Formal Methods)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11102037 | 智能系统分析与验证(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Systems)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6 | 专业英语(Specialty English) | 1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11102038 |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Big Dat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学位专业课(选修) | 直博:4; 普博:2; 硕博连读:4 |
|
|
|
|
|
| SWEN6011102013 | 可信软件开发方法(Formal Development of Trustworthy Software)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11202003 | 软硬件协同设计(Software/Hardware Co-Design)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11202001 | 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Operation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2 | 进程代数(Process Algebra)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4 | 人工智能基础(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8 | 密码设计与分析(Cryptography Design and Cryptanalysis)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19 | 科学计算导论(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Computing)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1 | 程序验证方法(Program Verification Methods)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2 | 网络安全协议(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3 |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5 | 软件分析与验证前沿(Frontiers of Software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7 | 模型驱动软件开发(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SWEN6021102028 | 系统安全技术(System Safety and Security Techniques)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 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选修) | 直博:2; 普博:2; 硕博连读:2 | 无 |
| 公共选修课(选修) | 直博:2; 普博:0; 硕博连读:2 | 无 |
|
培养环节环节 | 内容与要求 | 1. 年度报告 | (1)考核要求: 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填写《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博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年度报告表》,汇报本学年的学业、科研与论文进展,经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提交备案。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第一次未通过者可申请参加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可视情况延长学习年限或按肄业办理。 | 2. 资格考试 | (1)准入条件: 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前,均需参加资格考试。 普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取得博士生学籍后)一般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资格考试,本科直博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资格考试。 (2)考核要求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重点考查博士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资格考试的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通过资格考试的博士生,方可进行论文开题。第一次未通过者,一年后参加第二次资格考试。第二次仍未通过者(含主动放弃者),普通博士研究生按肄业处理;本科直博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学院和学校批准后改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硕士学位,颁发硕士毕业证书。 | 3. 开题报告 | (1)准入条件 博士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且完成至少一章论文撰写,需进行论文开题工作。 普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本科直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年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开题报告由院系统一组织,具体时间由院系和导师决定。博士研究生在开题前需撰写英文综述一篇。 (2)考核要求 撰写完整的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难点与特点、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名,其中,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专家不少于2名,副高职称的专家需有博士学位。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开题报告的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开题结束后,博士生将开题报告表提交院系备案。未通过者,可申请3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开题,第二次仍未通过者,按肄业处理。研究过程中,如论文课题出现重大变动的,应重新组织开题。 自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论文预答辩应不少于1年。 | 4. 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 | (1)考核要求 普通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第二学年结束前进行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考核,本科直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年结束前进行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考核。 科研训练包括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教学助教,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等。研究生均须参加一次教学助教实践。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允许私自外出实习。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学术活动,要求本人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至少30次(包括至少1期暑假学校活动及1-2期外籍专家授课的短期课程)。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 | 5. 中期考核 | (1)准入条件 博士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年度报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考核后,进行中期考核。 普通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第二学年结束前进行中期考核工作,本科直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年结束前进行中期考核工作。 (2)考核要求 中期考核按照学科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博士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中期考核主要包括课程修读、年度报告、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资格考试、开题报告、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等完成情况。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以上各环节考核通过者,中期考核通过,否则为不通过。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毕业论文预答辩或答辩程序。不通过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可作延长学习年限、结业或肄业处理。 | 6. 论文预答辩 | (1)准入条件 博士生须在学位论文进入答辩资格审核前进行预答辩,且自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论文预答辩应不少于1年。博士生须在学位论文评阅盲审前1个月通过预答辩。 (2)考核要求 博士研究生介绍论文内容并重点阐述论文的创新性、关键性结论等;导师全面介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情况;预答辩小组成员对预答辩学位论文提出问题,根据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工作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并给出详细的论文修改或者完善的意见;同时得出预答辩结论。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预答辩结论为三类: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预答辩结论为合格者,以及基本合格但修改后经导师同意者,可进入科研成果审核环节。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根据预答辩小组意见,全面修改论文,经导师审阅同意后,重新进行预答辩。两次预答辩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 除上述情况外,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需要再次进行预答辩: (1)盲审出现异议且复议未通过者;(2)答辩未通过者;(3)学位分委会审议未通过者;(4)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未通过者。 | 7. 答辩资格审核 | 在答辩资格审核前,学院组织博士生论文预审,学生提交经导师(或导师组)确认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审核。 (1)准入条件 学院在研究生申请答辩资格审核前1个月组织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由导师审核论文格式和质量,通过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小组的论文预审环节。 (2)考核要求 主要考查学位论文的格式与表达是否规范、内容上是否充实,在选题、创新型、学术性、应用性和准确性这几点上是否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暂不通过。通过论文预审者方可进入答辩资格审核环节。暂不通过者,学院对论文给出限期整改意见,由导师审核整改结果。经整改且通过导师审核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答辩资格审核环节。若经整改但导师审核仍然不通过,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可作延长学习年限、结业或肄业处理。 |
|